编者按:在线配资论坛
八十年后,抗战的炮声犹有余响。回望那段生灵荼毒、国运飘摇的岁月,英雄的先辈们奋起抗暴,以血肉之躯抵御虎狼之师,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和生机。
烈火锻造了最坚硬的骨头,鲜血熔铸了最忠诚的信仰。诞生于烽火中的那些文字,浸透着不容忘却的强大力量。每一次重温旧章,都是对这段伟大历史的庄重回望。
文|刘恒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出现了一篇文章《黄桥烧饼》。
其中提到了一首抗日战争时期曾唱遍大江南北的《黄桥烧饼歌》: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的烧饼慰劳忙哎,烧饼要用炉火烤哎,新四军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
歌词作者李增援是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太平街村人,1941年2月21日牺牲于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
这首歌经常在各种纪念活动中被唱起,歌词还入选中学语文统编教材。
[李增援]
诞生于炮火中的《黄桥烧饼歌》
黄桥地处长江北岸,现隶属于江苏省泰兴市。
1940年6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由陈毅、粟裕率主力七千余人北渡长江,然后东进黄桥建立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视其为心腹之患,企图集中兵力进攻黄桥,消灭立足未稳的新四军苏北部队。10月4日,新四军与韩德勤部在黄桥展开激战。最终,新四军获得大胜并攻占海安、东台等地。黄桥之战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章枚(1912—1995)是《黄桥烧饼歌》的曲作者,他在文中回忆道:《黄桥烧饼歌》产生于黄桥保卫战之时。战斗结束后的一天,他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李增援、党支部书记林琳(女)和编剧王于畊(女)等,在黄桥镇上的一个小饭店吃烧饼时,谈及黄桥百姓制作了大量烧饼,冒着枪炮到前线慰问新四军将士们的热潮时,无不为军民鱼水情深深感动。
李增援拿起一块烧饼即兴感言:“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林琳、王于畊也你一句我一句地接着说:“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回去后,李增援一鼓作气写成了《黄桥烧饼歌》6段歌词,交由章枚谱曲。
《黄桥烧饼歌》一经诞生,就在军民中广为传唱,从苏北到苏中,从部队到地方,几乎人人会唱,成为抗战时期在江苏传唱最广的歌。陈毅和粟裕都十分喜爱这首歌。后来,陈毅每每回忆起黄桥之战的情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这首歌来。
[1977年《人民日报》发表的《黄桥烧饼》]
黄桥之战后不久,1941年2月,国民党鲁苏皖边区副总指挥李长江叛变投敌当了汉奸。奉新四军军部命令,一师司令员粟裕指挥部队讨伐李长江。为防止敌人偷袭后勤机关,2月20日夜,一师卫生部及医院等单位从东台城转移至西团镇(今属盐城市大丰区),重伤员被安置在西团镇北部的龙王庙,因积劳成疾患肺结核大吐血的李增援与轻伤病员被安置在东团的董家祠堂。不料,第二天上午,驻兴化的日军得到汉奸情报,派出三艘汽艇突袭西团。李增援和同住东团治病的民运队长唐克在组织轻伤员撤走后,为掩护驻龙王庙的重伤员转移,指挥在东团值勤的少数武装人员主动向敌人开枪,吸引敌人的火力和注意力。敌人听到枪声后便蜂拥而至,李增援和唐克等五位同志且战且退,把日军一步一步地引向西团东北的千墩牌方向。重伤员安全转移了,但五位同志却全部牺牲。因为刚到西团还不到一天,地方干部群众都不知道五位烈士的名字,遂将他们安葬在西团东郊的坟场,1958年又将他们的遗骨迁葬东团烈士公墓。
李增援牺牲的消息传到战地服务团时已是1941年3月中旬了。听到噩耗,全团上下悲痛万分,便为他们举行了追悼会,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均参加了追悼会。1943年11月,当消息传到已迁到重庆的李增援母校——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校立即为李增援等六位在抗日前线牺牲的校友召开了追悼会,校长余上沅作了“天丧颜回”的题词。
因籍贯不详,又因参加革命后与家中断了联系,加上战争环境严酷,李增援没有留下一点关于他的经历和牺牲过程的文字记载。此后的半个多世纪,李增援就成了一位无人知晓的烈士。
用生命践行的人生格言
1988年7月,曾带领部分重伤员从龙王庙转移出去的一师卫生部指导员宗瑛,在接受江苏省大丰县党史办副主任陈海云的访问时,问道:“你们知不知道当时牺牲的一名烈士,《黄桥烧饼歌》的词作者李增援?”陈海云说不知道。宗瑛恳切地请求陈海云,一定要把这位烈士的事迹查清楚。
因为这个庄重的嘱托,陈海云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奔波数万里,寻访几百人,终于揭开了这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记忆。
李增援1913年6月29日出生于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太平街村。1928年秋,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其间大量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与本校进步学生一道,编排和参演了独幕历史剧《子见南子》,引发全国轰动。1931年,考入北平的华北大学美术专业。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北平的学生运动。193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插入西洋画系二年级。在校期间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党的活动。1935年毕业后,考取刚刚创办的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1936年暑假,李增援和一些进步同学临时组成“南京联合剧社”,到芜湖去演出了《赵阎王》《走私》等抗日剧目。年底参加南京学生界抗日救国会,并成为负责人之一。1937年6月,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后,参加战时流动演剧队,在南京至武汉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七七事变后,李增援除担负《保卫卢沟桥》等繁重的演出任务外,还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救亡的剧目,其中以《盲哑恨》最为有名。12月,李增援在汉口参加了正在筹建中的新四军,后成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最早的成员之一。作为服务团戏剧组唯一的科班出身者,他先后担任戏剧组组长、剧团副主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等职。
1939年底,为了有力驳斥国民党顽固派污蔑新四军“游而不击”“不能打大仗”等言论,李增援和吴强、王于畊合作编写了大型话剧《繁昌之战》,反响热烈,轰动一时。此后,他还创作了大型歌剧《红鼻子参军》。这出歌剧故事情节紧凑、语言幽默生动、引人入胜,是新四军服务团到达苏北后演出场次最多、延续时间最长、演出反响最好的长期保留剧目。
1940年9月,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封锁,新四军发动了姜堰战斗。新四军“勇敢队”(敢死队)经反复争夺冲杀,终于攻克该据点,取得了重大胜利。李增援满怀热情地写下了《勇敢队》的歌词,并由章枚谱曲。这是一首歌词优美、旋律激昂的战歌,在军民中广为传唱,指战员们百听不厌。姜堰战斗后,韩德勤倾其主力围攻黄桥。黄桥之战后,由李增援作词、章枚谱曲,创作了《黄桥烧饼歌》。《黄桥烧饼歌》和《勇敢队》后被载入《抗日战争歌曲集》。这是李增援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杰出贡献,也是他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两座丰碑。
[1978年统编初中语文课文《黄桥烧饼》]
李增援在新四军三年多的战斗生涯,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李增援常忍受着饥饿寒冷,夜以继日地创作。久之积劳成疾,染上了肺结核病,但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结果病越拖越重,到了大口吐血的地步,这才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劝说下,勉强同意住进新四军一师医院治疗。住院仅几天,就遭到日寇袭击而牺牲。
李增援生前常跟同志们讲:“我家乡的大葱又粗又嫩,吃起来甜丝丝的,将来革命胜利后,我一定请你们到我家乡去尝尝大葱蘸面酱,那可是美味啊!”可是,这个朴素而美好的愿望还没有来得及实现,他就长眠在黄海之滨西团这块土地上了。
李增援,这位年轻又才华横溢的抗日文艺战线的斗士永远停留在了28岁。他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却又是波澜壮阔、光彩照人的。正如他在1935年上海美专毕业纪念册照片和代表作旁留下的那一句话:“生而无臭,死而无闻,如斯而已。”他用全部心血和宝贵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人生格言。
浩气长歌传唱不息
1992年3月,陈海云来到南京查询有关李增援的档案。循着之前采访得知的线索,他几经辗转,在第二历史档案馆中找到了一份《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制第十六届毕业纪念刊》,首页上是毕业照,照片下面有各人的签名。当陈海云一眼看到那个期待已久醒目的签名时,激动的心情难以用言语形容,连翻档案的手都发抖了。接着又发现了李增援的代表作(画)、自画像、人生格言、毕业论文和学籍表等,学籍表上写着籍贯为“山东省莱芜县水北区”。此后,陈海云又马不停蹄走访了李增援在美专上学时的一些老师和同学,全面了解了李增援在上海美专和南京剧专读书时的情况。
当年3月27日,陈海云来到莱芜太平街村。李增援终于有了下落,是烈士!这一消息让整个村子沸腾起来。李增援的侄子、亲戚、同学等都来了,他们一边听陈海云介绍有关李增援的情况,一边声音哽咽地讲着李增援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在这之前,烈士的亲人只知道他在50多年前走失了,多方打听未果,而结婚几天便分离的妻子也在孤身等待30多年后于1973年去世。陈海云查看了李增援的家谱。家谱中对李增援有专门的记载,记到1935年去南京戏剧专科学习为止。因为上剧专以后,李增援和家中再没有联系,以后的情况家中不清楚,也就不可能记载了。
[位于莱芜区寨里镇太平街村的李增援故居]
1994年12月31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李增援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为了纪念李增援,家乡的党史研究部门将其事迹写进了地方党史,寨里镇太平街村小学更名为李增援小学。寨里镇与西团镇还结成了友好乡镇。大丰区还为李增援在大龙烈士陵园中建立了纪念碑,在天边湖公园竖起了他的雕像,并建了增援纪念园。
2021年1月,位于寨里镇太平街村的李增援故居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不可移动红色文物。7月2日上午,修葺一新的李增援故居举行揭牌仪式。故居占地面积约420平方米,古砖石结构,故居中的展厅和陈列室,综合运用历史图文、实物展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讲述李增援烈士的生平事迹。
2023年6月29日,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在李增援烈士的牺牲地西团镇举行隆重的李增援烈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同日,在烈士家乡太平街村亦举行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座谈会,济南市、莱芜区相关领导以及烈士亲属代表、战友子女参加,陈海云同志亦应邀前来。
2024年12月在线配资论坛,莱芜区太平街村被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红色文化特色村。
光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